(一)蛇的形态特征
蛇体细长。1-2米长的蛇。它的腰粗不过2-3厘米。长粗比约40-50:1。蛇的身体表面被鳞片密布。像盔甲一样保护着全身。蛇没有四肢。但宽大的腹鳞有助于它的运动爬行。
蛇体可分为头、躯干和尾三部。头一般为椭圆形或三角形。绝大部分无毒蛇的头呈椭圆形。而大部分有毒蛇的头为三角形;躯干呈圆筒形或“八”型;尾部自肛孔后端起逐渐变细。雄蛇的尾略长。雌蛇的尾稍短。
蛇类的体型大小相差十分悬殊。有的体长仅10厘米。体重只有几克;一般体长1-2米。体重0.5公斤至1.2公斤;最大的蛇为蟒蛇。体长可达7米以上。重量达70多公斤。
(二)蛇的生活习性
蛇的种类繁多。所处环境各不相同。因而生活习性不尽相同。
1.适生环境大同小异
蛇一般生活栖息在隐蔽条件好、阴暗潮湿、食物丰富的地
方。如草丛、灌木丛或山地森林中的石头缝隙、岩洞、坟墓或地穴中。有时为了追逐食物如家鼠、鸡鸭而进人家舍中活动。因为蛇各自的生活环境不同。其适应能力也不同。如常在洞穴中活动的蛇体型粗短。头呈楔形。便于钻穴人洞;常在树上活动的蛇其身躯苗条。轻盈可过细枝;而海蛇尾扁如桨。以利水中游动。
2.生存规律基本一致
除海蛇外。所有陆生蛇每年都有冬眠期。蛇是变温动物。它的体温随着外界气温的变化而变化。当秋末气温逐渐变冷时。蛇的体温随之下降。蛇体功能减退。当气温降到6-8℃时。蛇就停止活动。进人冬眠状态。所以。蛇每年的秋天就积蓄足够的营养养肥身体。然后就钻进地下、洞穴或草堆开始冬眠。冬眠期间。蛇处于昏迷状态。不吃不喝。代谢水平大大降低。靠体内积蓄的营养维持生命活动。直到来年春暖花开时为止。为了度过严寒的冬天。往往几十条甚至成百上千条蛇集聚一洞穴中群居冬眠。以利互相取暖、相互保暖。
冬眠期一般为10月至翌年2月。北方延长到3月至4月。待天气转暖后。蛇才苏醒过来。再回到大自然中自由地生活、繁衍半年多时间。到10月份又进人冬眠。年年如此。蛇所以有冬眠期。一是因为寒冷的气温使它无法适应。二是冬天食物稀少奇缺使它生存困难。至于热带地区。基本无冬天。气温一直很高。所需食物照样很丰富。蛇不需冬眠或冬眠期很短。一年四季基本处于活动状态。
3.活动时间各不相同
各种蛇每天活动时间也有各自的规律。眼镜蛇、眼镜王蛇、乌梢蛇、虎斑游蛇等主要是白天外出活动;金环蛇、银环蛇、赤链蛇等主要是晚上活动。而蝮蛇、尖吻蝮、竹叶青、烙铁头等系晨、昏活动蛇类。此外。天气变化也会影响蛇类活动。眼镜蛇喜欢在天晴时出来活动。而竹叶青、烙铁头等多在阴雨天外出活动。
蛇外出活动。除舒松下筋骨外。主要是为了寻找食物。一旦获得饱餐一顿后。就会回洞安然酣睡3-5天。甚至6-7天。一直等到食物消化完后。再出去四处游荡寻机觅食。
4.食物种类千差万别
各种蛇因生活环境不同。所以食物也有很大区别。海蛇以鱼类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;常栖息于树上的蛇类以昆虫、鸟类、鸟蛋为食;陆地上的蛇类以蛙类、鼠类等为食。蛇可吃的动物种类虽多。但各自的口味却不相同。眼镜王蛇喜吃同类其它蛇及晰蝎;眼镜蛇不但吃鱼、蛙。也吃鸟类、鼠类等;金环蛇、银环蛇喜欢吃黄鳝、鳗鱼;而蝮蛇、竹叶青则什么都吃。如鱼、蛙、鼠、晰蝎、鸟类、小蛇等。
野生蛇类都吃活食。而且都是自己亲手捕捉的活蹦乱跳的动物。对动物死尸。哪怕就是平时自己最爱吃的动物。哪怕自己一时找不到食物。肚子空空。也不会去光顾。捕捉活食虽很困难。但蛇有奇招。它常常以隐蔽守候的方法。等待猎物的出现。一旦猎物进入其捕捉范围时。它便突然跃起将其咬住。立即注入毒液。待猎物死后就慢慢吞食。人工饲养时。经过训练后虽可喂肉块或灌人人造饲料。也应经常喂一些活体动物。以促其健壮成长。但不必天天喂饲。每隔9-10天喂一次活食即可。